巴瑞氏食道炎
- 冠智 黃
- 4月18日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已更新:4月25日
🔸什麼是巴瑞氏食道炎?
巴瑞氏食道炎(Barrett’s esophagus)是指食道下端的黏膜,長期受到胃酸逆流刺激後,發生了細胞型態的改變。本來覆蓋在食道內部的是「鱗狀上皮細胞」,但因無法抵抗酸的侵蝕,身體會以「柱狀上皮細胞」取而代之,這種變化稱為「化生」。若柱狀上皮內出現「杯狀細胞」,代表已出現胃化生或是腸化生,是診斷巴瑞氏食道炎的重要依據。
🔸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疾病?
最常見的原因是「胃食道逆流病」(GERD),也就是胃酸、膽汁長期逆流到食道,反覆造成黏膜傷害。肥胖、抽菸、飲酒、熬夜、愛吃刺激性食物或晚餐後立刻躺下,都是誘發胃食道逆流的高風險因素。
🔸會有什麼症狀?
巴瑞氏食道炎本身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,但常與胃食道逆流有關,可能出現:
胸口灼熱(火燒心)
胃酸逆流或苦水上湧
喉嚨異物感
慢性咳嗽或聲音沙啞
🔸有什麼風險?
最大風險是「食道腺癌」。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癌變,但相比一般人,Barrett's患者的風險高出許多。因此,定期內視鏡檢查與追蹤是非常重要的。
🔸治療與追蹤
目前的治療重點是控制胃酸逆流,常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(PPI)等藥物。若發現有異型增生,醫師可能建議做內視鏡切除或射頻消融等治療。無症狀但確診者,也建議定期做胃鏡追蹤(1~3年一次,依風險程度而定)。
本文由 豐田診所院長
黃冠智 醫師 / 腸胃肝膽專科 整理
豐田診所 提供衛教資訊
Σχόλι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