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消化道潰瘍
- 冠智 黃
- 4月18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7小时前
王先生今年50歲,平常有抽菸,近期因為關節痛經常吃止痛藥,最近三天出現黑便,便到我們們診所接受胃鏡檢查,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,並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。經過二個星期的除菌及四個月的藥物治療,一切安好。
上消化道潰瘍,主要包含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,是由胃酸與消化酶侵蝕消化道黏膜所造成的破損。常見症狀包括上腹痛、脹氣、噁心、黑便或嘔血等,若未妥善治療,可能導致穿孔、出血等嚴重併發症。
上消化道潰瘍(包括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)的風險因子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一、生理與感染相關:
幽門螺旋桿菌(H. pylori)感染:最常見的致病因子,會破壞黏膜防禦,導致潰瘍。
胃酸過多:胃酸分泌過多會加劇腸胃道的黏膜損傷。
二、藥物相關:
NSAIDs(非類固醇抗發炎藥):如ibuprofen、aspirin,會抑制保護胃黏膜的前列腺素。
類固醇:單用風險較小,但與NSAIDs併用時風險大增。
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:如warfarin、clopidogrel,會增加出血風險。
三、生活習慣:
吸菸:減少胃黏膜血流與癒合能力,增加潰瘍風險與復發機率。
過量飲酒:刺激胃酸分泌並破壞黏膜屏障。
壓力過大:雖非直接原因,但可能誘發或惡化潰瘍。
四、其他:
年長者:保護黏膜能力下降,潰瘍與出血風險提高。
既往有消化性潰瘍病史:復發機率高。
慢性疾病:如慢性腎臟病、肝病,也可能增加潰瘍風險。
除了避免上述風險因子,也應注意定期檢查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一旦出現持續腹痛、黑便、吐血等情況,請立即就醫。透過藥物控制與良好的生活習慣,大多數潰瘍病人都能有效控制病情並降低復發機率。
本文由 豐田診所院長
黃冠智 醫師 / 腸胃肝膽專科 整理
豐田診所 提供衛教資訊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