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大腸息肉

  • 作家相片: 冠智 黃
    冠智 黃
  • 4月17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5月28日

王先生是位50歲的公務員,平時工作忙碌、飲食不太注意蔬果攝取。最近健檢發現糞便潛血陽性,經由家醫科轉介安排大腸鏡檢查,結果發現有大腸息肉,大小差不多1公分,已於檢查當下切除送病理化驗,結果皆為管狀腺瘤。


什麼是大腸息肉?大腸息肉是大腸黏膜表面突起的病灶,初期通常沒有症狀,常因施做大腸鏡發現。雖然多數息肉為良性,但部分可能隨時間演變成大腸癌,特別是腺瘤性息肉。因此及早發現與切除息肉,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方法。


影響息肉形成的高風險族群:

  • 年齡 ≥ 50歲(風險明顯上升)

  • 有大腸癌或息肉的家族病史

  • 曾經發現過息肉者(再發率高)

  • 飲食高脂、低纖維、紅肉攝取過多

  • 吸菸、酗酒、肥胖、缺乏運動

  • 慢性發炎性腸病(如潰瘍性結腸炎)

  • 腺瘤性息肉(Adenomatous polyp)約 70~80% 的大腸癌是由此類息肉長期演變而來,尤其是高級腺瘤(含絨毛構造、重度異型增生者)風險更高。

  • 體積越大、風險越高息肉>1公分、數量多、或形狀為扁平型,發展成癌的機率增加。

  • 無症狀,難以察覺多數息肉早期無症狀,常靠糞便潛血或大腸鏡發現,若忽略,可能延誤診斷。


    王先生符合年齡與飲食型態兩項風險,因此定期篩檢相當重要。


後續注意事項切除息肉後應依照病理結果與息肉數量、大小決定追蹤頻率。若屬高風險息肉,建議2年內再次大腸鏡檢查。平時應增加蔬果與膳食纖維攝取、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、多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,以降低再次發生的風險。


大腸息肉本身的風險:

  • 腺瘤性息肉(Adenomatous polyp)約 70~80% 的大腸癌是由此類息肉長期演變而來,尤其是高級腺瘤(含絨毛構造、重度異型增生者)風險更高。

  • 體積越大、風險越高息肉>1公分、數量多、或形狀為扁平型,發展成癌的機率增加。

  • 無症狀,難以察覺多數息肉早期無症狀,常靠糞便潛血或大腸鏡發現,若忽略,可能延誤診斷。


結語大腸息肉是大腸癌的前兆之一,但只要及時發現與治療,預後良好。建議50歲以上民眾或有家族病史者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篩檢,保護腸道健康,遠離大腸癌威脅。





Comments


網站設計與內容製作:黃冠智醫師,張雅菁小姐
(C) 2025 Dr. Huang Kuan-Chih All Rights Reserved.。

bottom of page